讲者:马建华 教授
2023 年 11 ⽉ 22 ~ 25 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学术会议召开,会上来自南京市第一医院的马建华教授针对《改善微循环与糖尿病神经病变》进行了精彩分享,现将相关内容整理如下。
1
定义与分类
(1)定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情况下, 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 临床表现多样化,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2)分类
包含脊神经、颅神经及植物神经病变, 其中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DSPN)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 75%。
2
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1)流行病学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 1 型和 2 型糖尿病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约 50% 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生 DSPN。
(2)发病机制
尚不明确,主要与高血糖、脂代谢紊乱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相关。外周和中枢神经元的改变是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重要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 [1]
3
针对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治疗
针对发病机制治疗包括抗氧化应激、改善微循环、改善代谢紊乱、营养神经及神经修复等治疗,周围神经血流减少是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改善微循环治疗是重要环节。
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微循环,提高神经细胞的血氧供应,可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
常用药物有:
(1)前列腺素及前列腺类似物制剂(如前列腺素 E1,贝前列素钠),己酮可可碱等;
(2)胰激肽原酶
具有改善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
在改善 DPN 症状、体征,以及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与前列腺素 E1 脂微球载体制剂相似,优于对照组。
推荐用法:胰激肽原酶每日 40 U,肌肉注射,连续 10 d,然后隔天肌内注射一次,连续 20d 作为一个疗程。
4
胰激肽原酶的相关研究
(1)动物实验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进行了一项动物实验 [2],通过给 1 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腹腔注射胰激肽原酶(PKK),观察其对小鼠周围神经病变的保护作用。
野生型正常对照组小鼠每周接受生理盐水注射(WT 组,n = 12)、糖尿病对照组每日接受生理盐水注射(NS 组,n = 6)、糖尿病治疗组每日接受 PKK 治疗(PKK 组,n = 6)。
结果发现,PKK 对糖尿病小鼠的周围神经病变有显著的的保护作用。
(2)临床研究
南京市第一医院的一项研究 [3],将 2012 年 2 月至 2013 年 8 月在内分泌可就诊的 104 例 2 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患者基线特征 [3]
A 组:胰激肽原酶(怡开®)40 u 肌注,日 1 次 ×10 天,改隔日 1 次 ×20 天;
B 组:酯化前列腺素 E1(凯时®)20 μg 加生理盐水 250 mL 静脉输液,每日 1 次,连续治疗 10 ~ 14 天;
C 组:单纯降糖治疗。
结果发现,经过降糖治疗后,空腹血糖及餐后 2 小时血糖明显改善。
血糖控制治疗后高血糖的改善 [3]
A 组、B 组和 C 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分别降低 30.6%、25.6% 和 32%;
A 组、B 组和 C 患者的餐后血糖(PBG)也分别减少了 43.3%、39% 和 48.9%;
经降糖治疗后,组间 FBG 和 PBG 均无显著差异。
比较治疗前后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表评分以及神经传导速度,评价患者的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减退及膝腱、跟腱神经反射情况。
MNSI 评分改善情况 [3]
三组患者治疗后的 MNSI 问卷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肢体检评分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A、B 两组患者 MNSI 评分和体格检查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
说明两组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效果相当,从患者经济性角度考虑,注射用胰激肽原酶日治疗费用更低(仅为 PGE1 的 18.9%)。
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 [3]
专家信息
马建华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南京市糖尿病防中心主任
二级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内分泌专委会 主委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
江苏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侯任主委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策划 | 戴冬君
整理 | 仙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澳鸟-全球资讯平台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如何改善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