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覃先生在今年4月初突然感觉肢体无力,后来就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送往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其颈动脉重度狭窄,程度达到99%!血流速度极慢,接近闭塞。
在排查病因时,了解到覃先生健康意识薄弱,已经好几年没有体检过,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平日饮食也不健康,经常吃重口味食物,睡眠不规律……
在各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高危因素下,最终导致他出现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重度狭窄。幸运的是,经过手术后,覃先生的身体已经逐步恢复,通过这次事件,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01
超声查出颈动脉斑块,
离脑梗有多远?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不少人每年都有固定体检。当发现颈动脉壁上长有斑块,有的人听之任之,有的人则不知所措,甚至担心斑块马上脱落,引起中风、偏瘫,整日焦虑不安。
颈动脉管壁为什么会长斑块?
从血流动力学角度上讲,颈动脉内的血流持续流动,当流入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分叉处,就会形成涡流,冲击着分叉部位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当患者合并有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等时,分叉处血管内膜承受的冲击力就会更大,内膜就会反复受损。
这个过程,内膜会自我修复,如此循环,局部颈动脉内膜和中膜不断增厚,颈动脉壁上就会长出新的斑块。
颈部动脉是全身动脉的一部分,当颈动脉出现斑块,那么很可能全身其他身体部位,如冠状动脉、颅脑动脉、下肢动脉等都可能已经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以说,颈动脉是全身中大动脉的窗口。
有研究发现,当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每增加0.1毫米,那么患心梗的危险就增加10%~15%,脑卒中危险增加13%~18%。因此当颈动脉出现斑块,一定不能忽视。
当体检发现斑块,如何判断危险性呢?
斑块的稳定性主可以通过超声结果的回声去判断,如:
强回声的斑块,属于稳定斑块,只要定期定期观察并控制其它基础病就可以;
中等(混合)回声是混合性斑块,若斑块不大,药物控制即可,若偏大则需要手术;
低回声则是软斑块,属于不稳定斑块,容易破裂继发血栓,所以查出后需遵医嘱治疗。
另外,还可以从观察颈动脉有无出现颈动脉狭窄,来判断发生脑梗的风险大小。斑块导致动脉狭窄程度小于50%,一般不会对大脑供血产生影响;若超过50%,它的危险性就会相应提高,这时候发生脑梗的风险也会提高。
02
4种行为会催生“斑块”,尽早改正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复杂,通常分为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等,以及可调控因素: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吸烟、代谢综合征、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
生活中的这些不良行为,则会触发危险因素,催生“斑块”形成。
1、抽烟喝酒
有研究发现,吸烟者患斑块的概率为36%,高于不吸烟者28%。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使血压上升,导致斑块生成。而大量酒精,可导致脑血流量减少,还会损害肝脏脂质代谢影响。
2、经常熬夜
睡眠不足会增加人体的炎症细胞,这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抗炎机制受到睡眠的调节,若经常睡眠不足,身体抗炎能力减弱,就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3、肥胖
2019年,一项发表在《柳叶刀》子刊《儿童与青少年健康》上的研究显示,肥胖的青少年,血管在十多岁时就开始变得僵硬。研究人员还发现,持续体脂过高的人,动脉更为僵硬,可增加心梗、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4、三高饮食
高盐、高糖、高油的“三高”饮食是肥胖的“根源”之一,也会增加患高血压风险。同时还可能引起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增高,使油脂沉积在血管壁上。
03
坚持养成4个习惯,
斑块或可逐渐消除
与开头的覃先生不同的是,今年65岁的王大爷一年前查出颈动脉斑块以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治疗,在一年后的复查中,发现斑块已经消失了,这主要是依赖于他养成的这4个习惯……
1、坚持运动锻炼
坏胆固醇是斑块的营养来源,而通过科学运动可以控制坏胆固醇,保护心血管健康。国外的研究也发现,血当清中坏胆固醇的含量低于1.8毫摩尔每升,或者在原来的基础上下降50%,都可抑制斑块进展,或是实现逆转。
2、药物治疗
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强度越强,能降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多。因此患者应遵循医嘱,在医生指导下坚持用药治疗。
3、改变不良习惯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饮食、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等,都可以有效 防止斑块进一步增长或增多。
4、管理原发病
若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人群,还要积极合理地控制血压血糖,这些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
颈动脉出现斑块需第一时间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人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其他具体治疗。轻易忽视,则容易给身体埋下“祸端”,很可能引起无法挽回的意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澳鸟-全球资讯平台 » 65岁大爷一年后血管斑块消失!养成4个习惯,斑块或可逐渐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