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呼和浩特市医保局发布通报称,已中止或解除医保协议共100余家医药机构。这些医药机构少部分为私人中西医诊所、口腔诊所,大部分是零售药店,其中不乏一些连锁药店品牌,如国药控股国大药房内蒙古有限公司、仁和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等门店。
今年,医保部门对这些药店进行检查,发现103家医药机构存在将非医保药品、其他商品串换成医保药品、超药品目录限定范围用药、支付项目与性别不符、超量售药等违规行为。医保协议解除后,这些药店就不再能刷医保卡买药。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内蒙古自治区下多个市都密集通报了定点医药机构解除医保协议,很多还都是零售药店们主动解除的。
业内人士向健识局透露,现在确实有药店“退出”医保的大趋势。一些大连锁企业也在考虑不做医保这块业务,自己按照市场来经营。
零售药店严管态势
医保资格曾是药店们赖以生存的“香饽饽”,药店也因此享受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红利期。
但今年医保部门对药店形成了监管高压态势,尤其是在每年例行的医保飞检中首次将零售药店纳入了检查范围。按照工作安排,医保飞检组的现场检查工作将于9月底完成,现在正是收尾阶段。
健识局观察到,近期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医保部门都在大力开展基金监管专项行动。9月11日,乌海市医保局通报,已对全市440家定点医药机构进行了严查,约谈了242家,4家定点医药机构被暂停医保结算资格,3家被解除医保协议。
乌海市医保局对这些违规的定点医药机构进行了严格的处置。其中,乌海市百源堂医药有限公司第一分店为非定点零售药店,但进行了医保费用结算,最终医保部门追回违规医保基金473元,解除其医保协议,3年内不得申报医保定点机构。
9月19日,呼和浩特市医保局又再通报了10家定点医药机构违规情况,内蒙古仁和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第三十八分公司、内蒙古民族医药有限公司等4家药店被解除医保协议,一年内不得申报医保定点的处理。
业内人士指出,监管环境的变化,成为药店“退出”医保的关键原因。据健识局梳理,今年9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锡盟等多地已有近百家定点医药机构主动申请解除了医保协议。
不吃“医保饭”
业内人士指出,集采药等“零差价”售药后,药店很难从中获得利润。处方外流实际分到药店的并不算多。加上医保基金严管后,因为相关的监管细则还不够清晰明确,药店搞不清楚政策就很容易违规。医保支付反而成为药店被监管的理由。
医保个账是药店的主要来源之一。但2021年来,医保个账的收入开始下降。2023年,职工个账收入6351.35亿元,个账支出6097.95亿元,尤其是老年人的个账金额降低,影响了药店的医保收入。
医保基金的压力会进一步传导到定点医药机构端。医保基金监管还会越来越严格。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颜清辉指出,截至9月10日,全国检查了共432家定点医药机构,今年全年检查机构的数量将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扩面相对较多。
搜药CEO邵清向健识局表示,盘子就那么大,医保药店自己还得承担维护的费用,例如监管码、监管系统等一系列的成本,所以很多药店现在转去做医保外的业务,例如原研药、保健品、器械等不用刷医保卡的产品。
根据健之佳财报,2022年来,实体门店医保结算收入逐年下降且降幅扩大,2023年较2022年下降了2.28亿元,今年上半年,医保结算收入又同期减少了1.55亿元,降幅达到8.37%。健之佳表示,正在主动从“依赖医保”销售、药品价格竞争模式向长期坚持强化专业药学服务转型;同时,加强受医保影响小的处方药、OTC,以及不受医保影响的非药品类的规划、引进和销售。
但这个转变无疑是艰难的。我国医药市场七成在医院,三成在零售药店。医保资格一直是药店的重要支柱。截至今年上半年,老板姓直营门店共有9923家,其中医保门店占比达到89.19%。
今年上半年,全国地级市市辖区零售药店市场销售规模达到1056.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2%。一心堂、老百姓、大参林等大型连锁药房净利润都出现下滑,漱玉平民净利润下滑高达82.6%。市场竞争和高压监管之下,能不能平稳度过这一关,决定了药店连锁企业的生死存亡。
撰稿丨杨曦霞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山谷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湖南对未过评产品“价格纠偏”,67个药品面临撤网
明星ADC药物宣布临床成功,但有两名受试者死亡
新事|涉嫌职务侵占,“90后”高管被取保候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澳鸟-全球资讯平台 » 药店主动退出医保,都怪监管力度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