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的到来,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鼻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也开始变得常见。
11 月底以来,儿科门急诊排起长队的消息屡屡刷屏:有医院叫到 590 多号,有患儿凌晨一两点还在排队……
而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关键词,除了用药、就诊的分享,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分享「家庭雾化」:如何自制雾化器?用什么药雾化?效果怎么样?
小红书截图
近年来,在家庭环境中进行儿童雾化吸入治疗的情况日益普遍。
但家庭雾化究竟该怎么做才最规范?上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于《中华儿科杂志》发布《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家庭雾化吸入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5)》,首次为儿童家庭雾化吸入治疗提供了权威指导建议。
指南截图
尽管在此之前,针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雾化吸入治疗,已经又不少指南或专家共识成文发布。但最新版《指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适用人群不止有儿科医护人员,还有儿童家庭照护人员——也就是患儿家长。
《指南》共包含 12 条推荐意见,提出儿童家庭雾化吸入治疗的原则为:
根据患儿病情及照护者的知识水平和行为能力,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家庭雾化吸入治疗。对于进行家庭雾化吸入治疗的患儿,应预先制订随访计划和紧急处理方案(GPS)。
上下滑动查看 12 条推荐意见
同时,《指南》对哪些情况下适用于家庭雾化吸入治疗、药物的选取和剂量等细节进行了详细的建议。
《指南》截图
《指南》的发布意味着什么?有哪些重点值得关注?丁香园特别邀请到《指南》专家组成员中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呼吸学组副组长 符州,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委员、哮喘协作组副组长 郝创利,对《指南》进行解读与分享。
丁香园:为什么要制定「家庭雾化」的指南?
郝创利教授: 呼吸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雾化吸入相当于局部给药,药物作用路径直接、药物浓度高、起效快且全身不良反应少,激素、支气管扩张剂、舒张剂、化痰等药物都可以通过雾化吸入的方法给药。可以说是「给什么药就治什么病」。
如今临床上,雾化治疗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规、也非常常见的治疗手段。比如一些患儿因急性感染住院治疗,治疗中就可能包括雾化。但也有一些如哮喘等疾病,可能需要长期雾疗,这时候,家庭雾化可以免去频繁往来医院的麻烦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但是,对于家庭雾化疗法,不同患儿家庭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尤其是对于治疗药物、设备装置选择、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规范流程缺乏了解,可能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健康。
符州教授: 雾化吸入疗法在过去十多年间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曾经,很少有专门用于雾化的药物,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药品开始开发出吸入剂型。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经常反复发作,比如说支气管炎、哮喘,一年可能会反复发作五六次。
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掌握雾化吸入疗法,在家庭中进行雾化治疗是完全可行的,也是更迅速、更有效、更便捷的。对于刚发作的症状,可以及时应急处理;对于轻度到中度的症状,甚至不需要到医院就能解决。
因此,我们在制定这份《指南》是,不仅考虑到了临床医生,也考虑到了家长。在如何使用、注意事项、药物剂量等方面,都给出了详细的建议。
丁香园:缺乏医学背景的儿童家长,如何避免「滥用」雾化?
郝创利教授: 和此前一些雾化临床指南相比,最新指南的总体方针是一样的,但特别强调了哪些情况适用于家庭。
比如,对于无基础疾病儿童百日咳、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或普通肺炎,我们不推荐常规进行家庭雾化吸入治疗。这是因为目前仍缺乏雾化吸入治疗患儿普通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和普通肺炎的临床研究。
确有需要的,如合并哮喘或哮喘样症状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进行家庭雾化吸入治疗。
总的来说,这份指南临床医生和家长都可以参考。但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雾化吸入治疗的场景可以发生在家中,但药品的处方权仍在医生。
因此,家庭雾化吸入治疗还是要在医生的处方指导下、参考指南推荐意见进行。只有在医院环境中已经确定对某种疾病治疗有效的雾化吸入药物,才能考虑将其纳入家庭环境治疗的范畴。
符州教授: 通常来说,雾化药物都是处方药,只有在医院医生开了处方后,患者拿药,按照说明书才能进行家庭雾化治疗。对于可能担心的滥用风险,只要严格按照指南框架进行,都是可以避免的。
本次指南中,我们一方面对药物进行了更新,比如一些此前不能雾化的药,如今也有了吸入剂型;另一方面,我们对可能的药物副作用也着重进行了强调。
此外,如何选择雾化仪器、具体的雾化操作步骤、雾化的应急预案等方面,本次指南中也进行了重点介绍。用一种较为「科普」的语言来解释,同时佐以详实的证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参考性,让没有医疗背景的患儿家长也能读懂、理解、实践。(策划:z_popeye|监制:islay)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澳鸟-全球资讯平台 » 三甲急诊排队刷屏,有医院叫到 590 号?最新指南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