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奥鸟资讯平台
做最好图文看天下生活新闻网
首页 > 更多 > 百姓声音

找到了对的人,连空气都是对的

1

(图片来源:摄图网)

观点|崔璀 来源|刘润(ID:runliu-pub)

前段时间,我的直播间邀请到崔璀老师。

她是优势星球发起人、Momself创始人,《职场晋升101》等畅销书的作者。

她擅长从职场人各种长期痛点入手,教你从思维到行为,一步步做成事。

听完她的分享,我的感受是,管理,发心其实很重要。

管理有很多的“术”,很多的工具,但这些都是表象。

真正的“道”,是视人为人,是激发善意,是尊重和爱。

崔璀老师,把她多年对于管理的经验和思考,提炼了管理的3大误区,细化成了100多个真实问题。

这些思考,非常接地气,很贴近实战。很有启发。

我也把书中和直播中的这些收获,挑出几个日常管理团队中常见的痛点经验,分享给你。

(以下第一人称为崔璀老师)

误解一:管理就是控制

什么叫控制?

你和团队开会,在会议上,你做出了一个决策。

这个决策还没有说完,马上就有相关负责人跳出来说:

我不是这么认为的。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会不会觉得自己:

被挑战了?

不被服从?

没有威信?

你会不会想,我要怎么说服他,让他听我的。

当听到反对意见时,你是不是处于一种应战的状态?

如果是,你可能认为管理就是控制。

又比如,你的下属特别以自我为中心,你没有办法认同他的方案。

他跟你提报了一些方案,你觉得不对,你给他提出了一些你认为有理有据的一些反馈,他却很生气。

然后你想说,这个人怎么这么不职业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你会想要去说服他。

你们俩就会陷入一个争执的状态。

而这个争执不是为了结果更好,只是你们谁都想更压对方一头。

所以从讨论就会变到辩论。

如果出现这种状况,你也会陷入一个误区。

你认为管理它可能是控制,或者你是一个有强大掌控欲的人。

也许别人会给你一个反馈,你很有领导力。

但是你会发现,过程当中你经常可以很强势,很有气场地说服对方在当下接受你。

但好像后续的执行总是频频出状况,你非常的困扰。

你说当下不是已经达成一致了吗?

当下没有人反对,但是为什么后续的动作一直在变形?

你觉得内心特别疲惫。

如果你也有这种情况,我觉得这就是对管理的误解。

即,你认为管理是控制。

因为你有这样的误解,所以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你常常会觉得自己在被挑战。

你常常会觉得自己不被服从。

你有的时候会自我怀疑,我是不是没有威信?

应该还是会或多或少有的,对不对?

当你被挑战,不被服从,没有威信的时候。

它对应的词,是什么?

你认为你应该不被挑战,你应该被服从,你应该有威信,你应该可以控制得了别人。

语言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儿。

你看到这几个词,你想到它的反面,你就会知道,我的起心动念,其实是我想完全掌控全局。

所以你就会觉得很疲惫。

你一直处于紧张和应战的状态。

我再次反复强调,它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一个状态。

在职场中,什么样的同学会被提升到管理者?

多数人能晋升为管理者,是因为业务能力好,自己拿得出业绩;

可是成为管理者之后,发现需要推动团队拿业绩,需要管的对象变成了人,而不是以前的“业绩”。

管事和管人之间,有巨大的鸿沟,一时间,很多人会乱了分寸。

绝大多数的管理者,是没有完成管理培训的。

组织有需要,机会来了,我就先上去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自我驯化。

我现在是一个管理者了对吧?

开会的时候,我就开始要有个管理者的样子。

管理者是个什么样?

其实你也不太知道,你大概率会沿袭你以前的领导。

或者你脑袋里面管理者,就等于权威。

权威是谁?

权威是小时候的老师,权威是爸爸妈妈。

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你听话啊,你不听话我揍你啊。

你开会的时候不会这么说,对吧?

但你的内心就是这么想的。

你们都要听话啊,我这是为了你们好啊。

啥情况?

你竟然敢这么跟我说话,反了你是不是?

我交代的重要事情,你居然忘了?

我们会对他有误解,误解不会凭空出现。

为什么会对他有误解?

我们就是这样被养大,被驯化的。

很多初级管理者,并不真的懂管理,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研究。

所以,特别容易对管理产生误解:

管理就是控制。

管理是什么?

管理是激发,是通过他人来帮你实现你的目标。

管理,是激发他人的潜力和善意。

管理,是发挥影响力。

管理,是帮他找到他的卡顿点和他的动力点。

管理,不是束缚住一个人的手和脚,让他照着去做。

管理,是激活他的大脑。

有人会说,得我推才动,我说才干,那得多累啊,对吗?

当你能管3个人的时候,你可以每天发指令让他们去干。

但是,当你管30个人的时候呢?

你不可能每一天给他们布置任务,告诉他们,那该动了,这个事该干了。

因为他们在一线,你已经有一点远离一线了。

当你管理位置越高维的时候,你其实更多的是在一些制度、激励政策上进行治理结构的优化。

所以,德鲁克先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他说知识劳动者,在这个时代给我们一个什么警示?

到底是主管的决策重要,还是一线工作者的决策重要?

答案是都重要。

他们没有高下。

为什么?

因为一线工作者,他们由于熟悉前线,他们所做出的判断不一定比管理者要差。

但如果管理是控制,你会发现你在这个过程中压制住了一线人员。

你的团队中,一线销售员、一线客服、一线运营,他们的决策感未必比你差。

前提他们敢不敢表达,他们有没有被激发出来,说我要为工作做主。

他们有一些心里边的声音,但是从来不讲,因为他习惯了被管理,被控制。

我们先来转化一个思维。

什么叫激发?

激发不是靠苦口婆心的讲道理。

我送给大家6个字,叫做:

无好处,不说服。

管理一个人这么费劲吗?我还得给他好处。

我想先请大家想象一下,你现在正面对一个特别难说服的下属。

难搞,刺头,有自主意识。你让往东,他往西。

你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他如果听你的会有什么好处?

好处,并不仅仅指物质好处。

如果可以用物质需求解决的,都是最简单的好处。

比如绩效,帮他设置更好的绩效制度,每个人都需要赚钱,一点都不丢人。

帮他提供更好的赚钱模型,帮他梳理很多障碍,让他赚到更多的钱。

但是你也会发现,我们经常遇到很多管理者,他说现在00后,家庭条件都很好,家里几套房,很多人没有那么在乎钱。

你跟他在那谈钱,他的眼神看着你,觉得你是一个特别不理想主义的人。

你在说什么?难道我只看重钱吗?

很多传统管理者,瞬间束手无策。

马斯洛的需求模型告诉我们,除了物质需求,其实人很重要的是安全需求。

落到职场是什么?

一个人他被重用,重用的背后是他的能力被认可。他被看见了。

你跟他达成过某种约定,或者你告诉过他,你是安全的。

他不是在那种岌岌可危的,觉得自己随时会被淘汰的状态下。

在小时候,父母想要让我们做一件事,他们经常会说:

你要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人。

你再不听话,我不要你了,我去要隔壁小孩。

我们会有一种误解,当我要改变对方行为的时候,我得让对方产生危机感。

对,有的时候会有用。

但是,长期没有用。

一个人觉得自己在这里,时时刻刻会失去安全感的时候。

人的第一反应,是逃跑。

人最后觉得,算了。这里的人觉得我不够开放,也不够尊重他人。

我去另外找个地方,它至少让我是安全的。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去赛马,去设置竞争机制,都没问题。

但是你要跟他讲清楚how和why。

你要告诉他说,我设置机制不是为了把你PK掉,而是让这件事情跑得更好。

特别是现在的大环境下,充满了不确定。

刘润老师的年度演讲中说,人要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

人在内部的微环境当中,时时刻刻暴露在不确定中。

我觉得没有很多人可以撑很久,所以他还需要安全需求。

你要去揣测你的下级,减1层,减2层。

他们要的是什么?

每个人要的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真的也不care什么安不安全,也不care什么物质。

他们care是,这件事,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

如果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帮助到了用户,我感觉自己每天活着很有意义,我就OK,我就充满了激情。

其他的东西,排在后面。

不同的人是有不同需求的,所以你最好去想你现在的团队里面,不同的人,都在意什么。

有些人觉得,管理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我一方面同意,一方面又不同意。

我同意挺高深的。

没办法模型化,标准化,没办法告诉你管理就是什么。

但是管理又没有那么高深。

管理它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做得好的管理者,我觉得都是有超级复合型人格的人,他就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人。

很多管理者来找我辅导的时候,会向我抱怨,或者是提出他在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

抱怨自己的员工,给自己带来很多困扰。

我会问他,你有没有想过在哪一个点上,你的员工会被打动。

其实就是那个问题,他如果听你的,对他有什么好处。

很多人回答不上来。

他们会说他油盐不进,软硬不吃。

所以我就会再问一个问题。

我说如果你不了解一个人,不知道他要的是什么,你凭什么激励他?

有很多人会觉得,我为什么要了解一个人?

我来工作的,对吧?

上班来干活,下班走人。

你现在做管理,你面对的是非常复杂的人。

他不是一行代码,一页ppt。

他的确有一定的复杂性,你得先了解它。

而且了解一个人没那么难,真的没那么难。

只要你在他身上花一点点心思,多花一点时间,多点耐心。

你就会发现,管理也可以被模型化。

管理没有那么多不同的结构,对于管理的对象而言,就是意义、价值、安全需求、物质需求。

比如你有一个员工,你在今天之前,觉得这个人特别玻璃心,我完全没法跟他讲道理。

我在跟他讲道理,他又在那谈感受,崩溃,压力好大。

你现在可以换一种思维,他在意的是什么。

你今天知道了他其实在意的是什么?

他非常在意安全需求,他特别在意你的评价,他很重视人际关系。

其实人也没有那么复杂,人要的其实真的不多,只是我们从来没有被别人看见过。

我们也不是特别擅长去看见别人。

比如还有一个员工,你在今天之前觉得他特别固执,你觉得他巨难管,跟他说一句话,他有三个理由在等你。

有吗?你们遇到过这样的员工吗?

就想想你要跟他去沟通就头疼,肯定有这人。

很多人会说,我辞退你,直接辞退。

很多时候,我们的下属比我们还口齿伶俐,有主见,你就特别难管理他。

可是今天我们换一种思维,他在意的是什么?

他在意的是逻辑和道理,他会被一个可经得起推敲的逻辑链条所说服。

他特别在意的是目标的可控性。

每当员工在质疑你的时候,管理者会本能的认为员工是反对做这件事。

其实这是理解错了员工的本意,员工越想做的事,员工越看重的事,才会有质疑,否则,真的不值得投入什么精力。

质疑并不是反对,质疑是一种逐渐发现现实和去除臆想的过程,是逐渐找到这件事本来面貌和该如何去试验的过程。

他在你面前的反驳,你觉得这人是不是要反了?

他的背后其实有一句话,你这样来控制我,安排我,会对我实现我的目标有干扰,只是你听不到这句话。

否则他何苦呢?

他就纯粹为了跟你犟嘴而犟嘴吗?

这人也太闲了,对吧?

每一个人背后都有那句话,比如有人对你特别疏离,他从来不跟你主动汇报工作。

但有一些员工特别会跟你做向上管理,你们关系很融洽。

总是有一些员工就坐在角落里,见到你躲着走,绕道走。

可能他想说的那个潜台词是:

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你建立连接,我暂时还不信任你,我有一点害怕你。

你有没有发现我在做翻译?

对,这就是我日常在做的事。

我在翻译一个人到底想说什么。

而有很多时候,当事人本身都不一定知道。

但今天你是他的管理者。

如果你想用好这个人,你想跟他共进退,这是你的工作职责。

很多管理者会想,哎,太烦了,算了,我不要听了,这么复杂,太难了,图啥呢。

但是,这是一名管理者的基本修养,是必须要去完成的,它不是说我今天心情好,我今天有余力,我就做一做。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这是你的工作要求。

现在,请你把角色转换成你最头疼的下属或者合作方。

他最在乎的是什么?他需要的是什么?

安全需求?情感需求?意义目标?安全价值?先归个类。

你是一个管理者,你要先打开自己,这是第一步。

当你去想他到底在乎的是什么的时候,你其实心里面开始放得下他了。

在那之前,他完全被你排斥在外。

你们俩一个站左边,一个站在右边,远远地对峙着。

现在你的心里面有一点点心理空间,可以放下他。

然后,是第二步。你要去确认,千万不要你想完就完了。

很多管理者觉得我其实知道他想什么。

我最怕听到这句话。

你不知道。

我说你不知道,他说我知道。

为什么我常常在这个时候要拉住大家?

我做了大量企业的管理者和下属双方访谈,在双向单独交流的时候,发现大家并没有那么了解对方。

这是我的经验和我们不断做的数据积累所告诉我的。

你常常在聊完之后,你跑到另外一边去聊,你发现他们俩在说完全两件事情。

你很难想象他们是每天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的人。

未经确认的信息叫做揣测,请大家把这句话牢牢记住。

而我们80%的时间都在揣测,因为我们没有那么擅长谈话。

中国人很不擅长谈话的意思,就是我去确认我内心的想法,我们都很含蓄。

恕我冒昧,我认为揣测背后叫做自以为是。

能做到管理的都不笨,特别擅长揣测。

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经验足够判断,对吧?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你们这些小年轻,我还不知道你们想什么。

我们暂且不说你揣测的对不对,但是你任意的揣测,未经确认会有两个后果。

第一,有可能你不小心揣测错了。

我刚刚说了,很多员工是在一线的经验,客户的反馈瞬息万变。

在最近2 个月的大环境之下,社会情绪就在变,你可能还在一年前的社会情绪里,你的经验会错的。

所以有可能在事实层面,你预判错了,你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你做出错误的决策,同时因为你的身份地位,当你斩钉截铁的说出这个判断的时候,你发现没有人反驳你。

你不要觉得你预判对了。

有可能是你不被反驳而已,只是大家不敢讲反对,非常可怕。

当你的身边没有反驳的声音的时候,你一定要警醒我们没有那么正确。

这是第一个层面。

这个层面就很危险了,大家都在按照一个错的指令去执行,竟然还没有人讲。

第二个后果是什么?你平常做管理还不错,对方会表达,觉得不对,不是这样子的。

但是它非常影响沟通效率。

你揣测了别人,造成了误解。

我举个例子,你布置了一个任务,一个员工跑过来跟你说,这件事有多少困难,就很难办。

老板,这个事儿我跟你说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个困难,你可能听到第三个困难,你就做了一个预判。

你在心里做了一个预判,就是员工他想偷懒,他想退缩,他反驳我,他想更改目标。

刚刚说完,讨论的基本上全都是问题,当时就非常着急。

我们当然会去培训员工说你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加解决方案,不然这就叫纯吐槽,纯抱怨。

但是沟通是一个双向的关系,作为管理者的时候,要尽可能从员工们说这事太难了里面去抓取到一些更核心的信息。

如果你抓不到,你会对它做一个预判。

预判就会带来误解,就要去澄清的过程。

误解后面就有情绪要消化,消化之后好的时候会有澄清,不好的时候就直接是永远的误解。

所以你会发现沟通链条特别长。

沟通链条长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降低组织效率。

为什么大家老说组织效率特别低。

都在花时间,都在消耗,都在自我消解吐槽。

所以我们怎么样把效率提高?把沟通过程压得更快?

非常简单。去确认。

确认也很简单,有话术的。

确认是什么?

你只要永远记得,只要是我的感觉、预判、揣测,都不是真的。

先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你可以在每一次下属给你的反馈之后,都去加一句说。

所以我理解,其实你是希望....我想确认一下我理解的对吗?

你的意思是....是这样吗?

加这句话,不难。

但是这句话,好多管理者很难说出口。

是的,管理者都被架在那了,我可是个权威,我就应该做决策的,我怎么要跟员工去做确认?

我看到大量管理者的辛苦,就在于他被莫名其妙的管理这个词给架上去了。

他自己在那里也好累,下不来,两脚悬空,就被架在那了。

当员工跟你的所有问题,你去跟他确认一遍。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互动。

如果你突然之间跟员工这样讲,你会发现他受宠若惊。

真的,你可以去试试。

员工会觉得,哇,被看见了。

老板在干嘛?老板在主动理解我。

你可知我们从小到大,被主动理解,是一个多稀缺的体验。

所以你看这么简单的几句话,但是它提供出来能量价值是极大的。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管理沟通专家说过一句话:

人表达的其实永远都不是他所说的内容,人们表达的是渴望被理解的心情。

我觉得这是一句极有深意的话。

它在建立某种信任基础。

这个事它有多重要?

它在你下一次忍不住发火的时候,你会很快被对方谅解。

对方说其实我老板他不是这样的人。

可能心里还有点委屈的时候,他仍然愿意跟你背对背作战。

他不会出了你办公室的门,跟他的其他朋友说,我那个老板太傻了,他又开始在那乱发飙了。

我始终相信人和人之间,是可以有善意维系的。

但是他需要花一点时间功夫,是在平常。

我常常去问很多有冲突的管理者,到最后其实就一个点,他自己也会承认,他跟他的团队没有建立信任基础。

所以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一不小心就会崩盘,优秀员工开始离职。

崩盘的时候,大家就开始说积怨,那个时候矛盾是最难化解的。

一件事的怒火为什么久久难以平息?

因为积怨。

信任基础是怎么建立的?

那些积怨是怎么慢慢扫平的?

从你下一次跟他讲话的时候,你开始尝试去理解他,就这么简单。

积怨就像冰雪,在温暖的阳光下,自然会消融,变成甘甜的雪水,灌溉组织。

愤怒只会让冰雪山峰崩塌,演变成雪崩,给组织带来巨大的伤害。

但有时候,当管理者和下属确认完之后,有时候会发现,他想要的,跟你想要的是两件事,这非常正常。

最好的上下级关系,其实完全不是控制。

而是带着我的需求,走向你的需求。永远去找到c方案。

我有一个理念,我认为最有影响力的人,是总能跟形形色色的人达成合作的人。

而能达成合作,不是你舌灿莲花,八面玲珑,不是你的沟通技巧特别好。

总能达成合作的人,是他非常相信我们是可以合作的。

他总有这个思维,他总有办法说,你是想要a,我是想要b,来,我们要不要一起坐下去,去找到C。

当你在谈话当中是这个角色的时候,你一定是一个极有影响力的人。

比如你跟甲方、同事冲突起来了,其他围观的人都很紧张,在那打字,没有人讲话,你们气氛极其尴尬。

这个时候有任何一方说,既然你那想要的是这个,那我们现在要不要一起看看,去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我认为,只要有意识说出这句话的人,在这段关系当中已经是主导者了,他已经胜利了。

他是一个既有大局观的人,很多人就会愿意追随他,因为你会发现他总是可以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比如你跟你下属的最近一次冲突,可能你已经觉得无法解决了,你认为他已经在准备辞职了。

那么,现在,请你问一下自己,是不是有可能有C方案满足他的需求,也满足我的需求?

我们常常会给到大家这样一个心理空间,大家去想一想。

比如我们有一些非常玻璃心的员工,在管理者的心中,他就觉得不知道怎么跟这样的员工沟通。

我会给他一个话术,你告诉他说,我特别希望能够高效地指出问题,因为我觉得这样效率更高。

但我也观察到,在这种场合下,你会比较容易紧张和焦虑。

你希望怎么样被对待?

你去问他,因为你已经说出了你希望高效的解决问题。

他可能会说,我不希望你在周会上,当着大家所有人的面冲我发脾气。

但是你关起门来跟我一对一谈话,你言辞犀利我也能接受,因为这是我的实际案例。

我面对过这样的员工,当时非常的触动。

以前会觉得这样的员工都在考虑他适不适合,是不是抗压力很差,是不是抗挫力很差。

你知道我们人类多么爱贴标签,可是当你退后一步,去跟他询问和共建的时候,你发现年轻人都好聪明。

他给你一个C方案,那个C方案非常的具体、可落地、可执行。

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它竟然可以被解决。

而在这之前,我们很少想过,或者我们想不到原因。

不是在于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我们心态上没有准备好。

但是,你准备好了,团队在下面目光无神,没有动力,怎么办?

几个关键动作,发散,收敛,认领。

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说小刘,是一个炸鸡连锁店的经理。

总部下派给他分店的目标,是每个季度必须完成300万的收入。

目标给到他了,压力有点大。

他可以跟团队做的是什么动作?

有很多管理者会习惯说,300万,我把它拆一拆,然后大目标拆解小目标,分给不同的人,直接谈话,一对一签掉,责任认领,拿走干活。

可能有用,但是如果你发现没有用的时候,你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叫做动力众筹会。

你可以把大家召集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发散的脑暴。

这个命题叫做为了完成大目标,我们需要做什么?

小目标,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先自己写在纸上,我们轮圈发言。

这在我们的一个实际案例当中,你就会发现他们收集上来了几个动力。

有人说,我想在隔壁商场办一场亲子活动,迎新用户。

有人说,我们是不是可以研发一个新款炸鸡,新品拉动销量。

有人说,我们可以通过回访老顾客,了解要优化的环节。

有人又说,我们可以把外卖APP上的店铺评分上升到4.5,打折去吸引流量等等。

那时候你就会发现,真的是智慧在民间。

在我们的试验当中,团队集思广益,收上来七八种的策略。

策略先不评判,不管他有没有,不管他在你的经验范围内觉得靠不靠谱,千万不要在脑暴环节去评判,特别容易磨灭。

先不着急,我们就以充分挖掘大家动力为最终目标。

当所有的目标全都列出来的时候,相信我,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他们充分卷入,你会收获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灵感和动力。

你会发现这帮同学可以,但是在你发起动力众筹会之前,你愁的不行。

你觉得我又要给他们压目标了,我每次给他压目标,他们都反弹,太难了。

管理者就是夹心饼干,上面有任务,压下来,我还要往下压,下面还反抗,我又不敢反抗。

这个时候你就把自己跟同事站在了对立面。

上面不爽你,下面也不爽你。

动力众筹会是什么?

他不只是贡献了一个想法,他在用实际行动向自己和向你去论证一个点,就是我也可以贡献一份力量,我是团队的一份子。

所以你不要觉得这是什么形式主义。

当你所有的发散结束之后,我们进入到收敛。

有一些原则,比如优势优先原则、可实现程度、人力原则、效率原则等等。

收敛结束,就是认领。

自愿认领为先,非指派,反正每个人都得领一个。

我更推荐优势优先,你自己要去判断它跟这件事情的优势是不是匹配,你要直觉性地判断。

这需要你非常了解你的团队的每个人,他认领的目标,能不能完成?

如果你心里面有打鼓,可以再发起一轮讨论,我们是不是觉得他是最适合的人,以及他有没有更适合的目标。

在整个的过程当中,你完成了领导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叫做把大家全部卷入进来。

误解二:管理是做裁判

你有没有遇见和员工发生意见分歧的情况?

双方剑拔弩张,愤怒的情绪,在办公室狭小的空间,肆意流淌。

很多管理者会在当中去判断对错。

你这个事没有做对,这个事的确是你的责任。

你不自觉的会做一个什么角色。

你好像是在做裁判。

你经常会处理不同部门,不同员工,不同小组之间的冲突。

你就像一个救火队员,每天在忙着救火。

你在做判断,做对错的判断。

如果你判断清楚了还不错。

但是多数时候你为什么会觉得累?

因为你越处理越乱,这时候让你非常自我怀疑,你感觉特别消耗。

你觉得有种无形的力量在阻挡着你们,怎么都扭不过来。

你付出了巨大的心力,想要让双方变得更好,甚至觉得自己都要吐血了。

但就是特别难。难于上青天。

冲突越来越复杂。

现在,让我们安静下来,好好想一想。

我们有没有让冲突更复杂,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在制造三角化。

三角化是什么意思?

三角化就是,两个人的关系,遇到问题他们不能直接处理。

而要通过第三个人来进行平衡,我们就把它叫做三角化。

最典型的是什么?

你跟我都经历过,小时候爸爸妈妈吵架不说话,然后跟你说,去跟你爸说,要吃饭了,你跑到你爸跟前,你爸说,我不吃。

你跑回跟你妈说,他不吃。

在你再长大一点,你开始有点懂事了。

你跑去跟你妈说,别生气了,其实爸爸也有他的想法。

她更生气了,说养你半天,怎么总是向着你爸。

你很着急。

你去你爸那儿说半天你妈的好话,试图安抚他。

他也更生气了。

你顿时就觉得,在这个家里,你怎么里外不是人。

答案是,你正在被三角化。

真正能解决他们俩之间问题的,是他们俩要面对面坐下。

再举个例子:

婆媳矛盾,你以为是媳妇跟婆婆特别难相处,其实很多时候是婆婆对自己的儿子的一些行为不满意。

觉得这个人怎么胳膊肘在往外拐,但因为那是他的儿子,她不会直接向他表达,她会把不满转移到媳妇身上。

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觉察。

在职场中,你上面有两个主管,你发现他们俩意见不一样,你就很为难。

你跑到大老板面前,二老板是这么一个决定。

大老板说不行,这怎么行?

你又跑到二老板,大老板说不行,你在干嘛?

你在让这段关系三角化,它会越来越复杂。

做管理者也一样。

你去和A讲,B不是这个意思。你判断B是另一个意思。

然而,B的意思,只有B自己知道。

于是,很多时候,管理变成了:

说你行,你就行。

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三角是最稳定的一个形状,你会发现矛盾解决不了,无限循环。

这叫做三角化。

当两个人的关系遇到问题,不能直接处理,需要通过第三个人进行平衡,这就叫做三角化。

管理者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让三角关系回归到二元关系。

只要工作中发现在传话,一定要警惕,因为我们会加剧黑色想象。

我们会在第三个人面前去不断地证明自己判断是对的,而证明对方是错的。

管理,不是做裁判,管理是做教练。

管理是给出及时反馈,愿意花时间陪伴。

帮员工及时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行为出现了问题。

用心,会换来用心。

真心,会换来真心。

误解三,管理是给答案

这件事,要怎么做?这个项目要怎么处理?

被问烦了,很多管理者会想,算了。

放着我来吧。

但是,管理,是给答案吗?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是。

所以,在初做管理的3年里,我觉得天啊,做管理这么惨的吗?

白天感觉一直在回答问题,救火。

等把大家的火都救完了,他们心满意足地下班了。

你发现晚上20:00办公室没人了,你才开始做自己的事。

那时候,我带的团队人数越来越多,却觉得越来越累。

管理,难道不是别人帮我分担吗?

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种状态。

后来我请教行业前辈,前辈说,当团队抱怨各种问题,诉说各种难处时,你只需要说一句话:

这些,是我要解决的问题吗?

然后,学会提问题,装傻反问闭嘴。

很多管理者,特别喜欢好为人师,觉得自己应该扑在前面,去解决所有问题,冲在最前面,以身作则。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不一定要做那些我们需要做的?

最重要的问题是,激发团队的动力,而不是你永远在辅导团队。

一个是意识层面,一个是事实层面,你做不了那么多。

还是那句话,你慢慢会脱离一线。

你不一定永远给出正确答案,

同时你永远在给答案,意味着对方会永远依赖你。

给答案的背后,其实在传递一个关系信息,叫做:

你不如我。

所以我们要转变的一个思维,我不给你答案。

管理不是给答案,管理是提问题。

你觉得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你是怎么想的?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

提问题的背后是:

我需要你。

你的意见对我很重要,我尊重你的主观能动性。

在沟通中,评判沟通是不是成功,我认为永远都不是讲的那个人,而是听的那个人。

听的那个人拿走了一个好的答案,他当下看上去是满意的。

我觉得在他一定意识到了一个声音。

我永远是比较低的位置,我永远是弱小无助的那个人,我永远是不行的,我永远不是可以站出来独当一面的。

所以我不认为它是一次完美的沟通。

最好的结果是,带着问题去的人,被激发出来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他发现自己很棒。

在下一次他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更有办法了。

这是我们作为管理者,能给我们团队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你会发现,当你不断的给出一个答案的时候,你常常会越来越忙。

你会发现,你给出一个答案,后面会得到3个新问题。

比如你去质问一个人,为什么你总是迟到?

你想一想,你会得到什么答案?

堵车,家里马桶坏了,呵呵,起不来,对吧?

如果你提出一个好问题,你会得到3个好答案。

比如,观察到你最近两次开会都在迟到,下一次你怎么做才不会迟到?

你会得到什么答案?

我设3个闹钟,我让同事给我提前打一个电话,我保证下次不迟到。

这里面传递了一个什么重要的信息?我在向你发出某一种承诺,我自己想出的办法,我含着泪也要完成。

你给我的指令,我在想的是借口,怎么样不完成。

什么叫主观能动性?

当一个人他想要含着泪也要完成目标的时候,主观能动性真正的浮现了。

它就是这些很底层的东西。

但对管理者很难,因为当下给答案是最快的方法。

敌人都打到眼前了,你跟他说你是怎么想的,你心里面也急,对不对?

所以敌人打到眼前是另外一个做法。

我觉得当敌人打到眼前,员工向你求助,还在抗拒。

这透露了一个另外的问题,就是你在过程中其实很少跟员工讨论why和how,也根本没有想要说服对方达成共识。

大家都习惯于不断的向你问问题,你们没办法提前避免问题。

所以过程中我们还有时间的时候,一定要在团队当中不断地去创建氛围。

他来问你可以,但是他会先带着3个答案,你可以去选。

在走进你办公室之前,他首先是这个问题的拥有者,他首先会启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我应该怎么解决?

有的时候在面对一件紧急事情,我会问员工,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处理?

这里面透露着另外一个关键信息:

你要学会站在我的角度上,站在一个更高维度上,打破你的思维局限,去思考问题。

你可能就会理解,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权衡利弊的思考,有很多更大局观的思考。

你的那一步,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

或者是你从来没有从公司层面,考虑过你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员工格局,也就被打开了。

所以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帮助你闭嘴,帮助你去反问。

这些都是需要管理者在过程中去修炼的。

你要去提一个好问题,而不是总是给一个好答案。

最后的话

前些日子,我听到宁高宁老师在一次访谈中的观点,深有感触。

他说,过去我们经常说要靠体系,不能靠人,到现在我们越来越要相信,成功的企业还得靠人。

找到了对的人,连空气都是对的。

这句话,一下子就击中了我。

很多时候,我们在管理上遇到的问题,除了和管理者本身的管理能力、影响力有很大关系之外。

还和这个员工自身有很大的相关性。

当你遇见的人不对的时候,你会发现很痛苦,对方软硬不吃,永远无法理解你的意思,你怎么扭都扭不过来。

当你遇见对的人时候,你会发现,双方沟通成本特别低,你一说对方就懂,理解完之后,还会创新想很多解决办法。

你就觉得特别轻松,连呼吸都变得舒畅,就像走路的时候,觉得腿不重,你们之间没有力量的拉扯。

这对大家意味着什么呢?

一定要在招人上花大力气,选对的人。

宁肯花10天时间看1000份简历,谈5个小时,最终招一个人。

也不要随意招人,进来后发现人不对,再花三年的时间,想去改变他。

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有一个理念,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

而是要激发人的善意,知人善用,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不合适,就离开。

就像崔璀老师说的:

选人是1,带人是0。

如果没选对人,你花大把时间去带人,

结果,只能收获0。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启发。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观点:崔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找到了对的人,连空气都是对的

分享到:更多 ()
来源:刘润 编辑:产经资讯

评论

留言/评论 共有条点评
昵称: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