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艺术种类繁多,既有戏曲、曲艺等中国传统艺术,也有歌剧、舞剧、话剧、音乐剧、交响乐等西方剧场艺术。观众虽是上帝,但观剧中鼓掌叫好却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在对的时间鼓掌叫好是一种喝彩和对演员的鼓舞肯定,在错的时间则很有可能成为喝倒彩帮倒忙,甚至成为搅局的噪音。不同的艺术门类鼓掌叫好有什么不同的讲究?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部分演员、专家、学者。
1.“叫好”是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观众的一种“捧”的方式
“鼓掌几乎是所有舞台艺术观众通用的喝彩(包括倒彩)方式,叫好则是一种特别的观赏习惯,主要存在于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观演过程中。”剧作家罗怀臻介绍,“早期,很多中国传统戏曲都是民间草根艺术,后来才走进了戏园子、茶楼、剧院。戏曲在戏园子、茶楼演出时期,并没有一些所谓的听戏礼仪和规矩。戏台子下面本身就像一个市场,它是老百姓的主要休闲娱乐去处。小贩来回走动卖零食茶水,观众则随意吃喝闲聊,台上唱戏咿呀,台下吆喝嘈杂,有时候还有热毛巾(‘手巾把儿’)上飞下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衍生出了‘叫好’这种捧角儿的喝彩方式,一声‘好’可以穿过嘈杂传至台上。”
在捧角儿、追角儿的年代,表演本身讲究难度和重复,“炫技”是点燃现场气氛,引发阵阵掌声和叫好声的重要方式。过去的戏曲观众大多是专业的老戏迷,喜欢的戏,喜欢的角儿会重复听上无数遍,知道哪里该鼓掌,哪里该叫好,讲究“裉节儿”,有人在不该叫的地方乱喊很容易受到鄙视。在这样的观演互动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鼓掌叫好的不成文的规定。比如名角儿登台一亮相或一亮嗓,短促停顿的间隙掌声不断,叫好声四起,此为碰头彩;还有在高腔长腔处叫好,逢嘎调(如京剧《四郎探母·坐宫》中的“站立宫门叫小番”,演员用特别突出拔高的音来唱出“番”字,此为嘎调)、炸音(如京剧中张飞等架子花脸在愤怒时常常喊叫的“哇呀呀”)、经典唱段叫好,演员做吊毛(前空翻以背着地)、摔僵尸(直接向后倒下或先后仰再直接倒地,表示死去或昏厥)、抢背(身体向前斜扑,就势翻滚,以左肩背着地)等高难度动作时叫好;还有根据剧情起伏、音乐以及在谢幕、返场时叫好等。罗怀臻称之为“为技艺、为声色叫好的传统”。
曾经戏园子里的掌声叫好声是衡量一个演员红与不红、演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京剧赵派创始人赵燕侠之女、京剧演员张雏燕指出,无论是母亲还是自己,两代演员在演出中都会把观众的掌声叫好声当成一种重要反馈。“以前母亲唱戏喜欢摸索创新,有时会在表演中加入一些新的唱词、唱腔或动作,如果观众反响热烈她就会在下次演出中保留这个变化,如果观众反响平平,她就拿掉,她信任和尊重观众的选择。”她说,“但是现在有一些掌声叫好声是需要警惕的,有人把粉丝应援、综艺录制那一套搬到了演出现场,演员一张嘴,一动手,下面就有人带着鼓掌喊叫。鼓掌叫好本身是对演员的一种肯定和赞赏,但是乱叫乱鼓很容易适得其反,稀稀拉拉的掌声和不合时宜的叫好其实是一种倒掌、倒彩,那不是奔着你的声腔或技艺,作为演员千万不可被这种假象冲昏头脑,沾沾自喜。”
罗怀臻指出,现在演出一些传统戏时,唱腔回归20世纪30年代那个“炫技”的时期,现场还能带出过去那种叫好,那种通过叫好互动的观演关系也会重现。“但是,这种观演习惯在一些西方舶来的剧场艺术中是不适合提倡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罗怀臻说。
2.剧场演出逐渐形成了一些规矩和礼仪
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一次走进剧场看交响乐、话剧、音乐剧、舞剧等,激动人心之处,在黑暗中拿出手机拍照或者打破场下的寂静鼓掌叫好,有人过来制止才发觉此举不妥。这一方面是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欣赏习惯不同,更重要的则是对不同剧种的不了解。曾经的戏园子和现在的乡村大舞台更多的是开放空间,观众相对自由,剧场则是密闭的公共场所,一个人的举动不仅会影响到其他观众,还会对台上的演员形成干扰。因此,剧场演出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规矩和礼仪。
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项筱刚介绍:“总的来说,交响乐、歌剧、音乐剧等都是舶来品,本身自带一些文化属性和观演习惯,它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这些艺术中要求最严格的当属交响乐(如贝多芬交响曲),交响乐演出前一般会有诸如‘演出过程中及乐章之间不要鼓掌’等提示,演出中是绝对不能有掌声叫好声的,一般是结束后再连续鼓掌以示尊重。观看歌剧(如《图兰朵》中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时虽然不要求西装革履,但是需要注意着装,正襟危坐,不能像在戏园子一样吃东西,随意走动,但是歌剧有其特殊性,演出高潮时既可以鼓掌也可以有类似于叫好的喝彩,这时演员会停下来,示意乐队再来一遍。交响乐、歌剧相对小众,音乐剧(如《歌剧魅影》)则多是流行唱法,算是大众音乐,演出有点像明星演唱会,观众可以随着情节起伏随时鼓掌。”
关于话剧的观剧礼仪,有序入场、不吃东西、不讲话咳嗽、不乱鼓掌叫好等早在70多年前老舍的一篇杂文《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中就已悉数体现,老舍用辛辣的讽刺抨击了剧场的不文明行为,如:“在观剧之前,务须伤风,以便在剧院内高声咳嗽,且随地吐痰”“入剧场务须携带甘蔗,桔柑,瓜子,花生,以便弃皮满地,而重清洁,最好再携火锅一个,随时‘毛肚开堂’”“单号戏票宜入双号门,双号戏票宜入单号门,楼上票宜坐楼下,楼下票宜坐楼上,最好无票入场,有位即坐,以重秩序”“未开幕,宜拼命鼓掌”“演员出场应报以‘好’声,鼓掌副之”“入场务须至少携带幼童五个,且务使同时哭闹,以壮声势,最好能开一个临时的幼稚园”“幕闭,必须掀开看看,以穷其究竟”……
数十年前的剧场不文明行为至今仍未绝迹,因为观众乱鼓掌叫好导致演员罢演的事件也偶有发生。“过去西方交响乐团、歌剧团到中国演出,包括本土演员演出过程中的确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但是随着中国观众逐渐熟悉这些艺术形式,情况已经改善了不少。”提琴演奏家、音乐评论家卜大炜指出,“乱鼓掌的情况不只发生在中国,在欧美的一些演出中也经常遇到。原来西方观众在艺术素养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随着西方老龄化加剧,有些年轻观众对这些艺术形式的了解还不如中国观众。关于剧场礼仪的宣传引导是需要的,但也要讲方法,现场举牌子示意哪里要鼓,哪里不要鼓,或者领掌似乎是没有必要的。”
3.既要加强宣传引导,又不必过于苛求观众
因为个别观众的无知而影响到整个剧场的观演,甚至导致演出中断,对于这种现象,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著名舞蹈家、美学家、大型体育晚会开创者吕艺生在各类演出中遇到过不少“不正常”的现象:“交响乐乐章之间停顿时有人鼓掌会打断乐思和余韵,舞剧中托举等高难度动作和京剧不同,这里是不能鼓掌的,但是不合时宜的鼓掌叫好的确时有发生。尤其是在一些作品中,有些呈现全军覆没,鲜血把江水染红的悲壮甚至悲惨的画面,因为舞台效果好,观众也有鼓掌的,这就很不应该。”吕艺生认为,这也不能完全怪观众,当前这方面的美育引导还比较少,建议相关文化部门推出一些观众须知之类的指导性文件或教材,学校和剧院等在宣传教育方面创新思路做好引导工作,主创人员创作时也应该考虑到观众的自然反应。
罗怀臻认为,要通过一些优质作品或惠民票价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剧场里的其他“资深”观众就是最好的老师。即便第一次进剧场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表现,在其他观众或剧场管理人员的善意提醒和引导下及时“有错改之,无错加勉”,这也不失为一堂生动的美育课。
除了从宣传引导美育层面提出的建议,也有专家从自身创作和表演上表达了看法。河南豫剧院院长、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曾听说过一些老艺术家因为观众乱鼓掌叫好而罢演的情况,但是他认为:“作为演员,要具备应对演出时出现的一些小插曲或突发情况的能力,通过表演把观众带进剧情,把戏唱好,唱进观众心里,与观众同呼吸共命运,观众就会跟着你的表演走,根据剧情和表演来鼓掌叫好。”
女高音歌唱家、山东民歌歌唱家贾堂霞同样认为表演本身很重要,她说:“一般一首歌的时间不会太长,没有剧情设置,观众习惯在演唱开始前和结束后鼓掌。但是如果演出情绪饱满,感情真挚,技巧娴熟,观众也会因为共鸣在一些地方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比如每次演唱《谁不说俺家乡好》时,唱到山东民歌特有的一处滑音,观众会热烈鼓掌,它是随着剧情和精彩的表演集体自发的掌声,就不会显得乱。”
记者采访的年轻观众中,有一种观点值得提倡:“进剧场看剧前还是要提前做好功课,提前了解这门艺术和所要看的剧种剧情,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其他观众负责,更是对演出负责。”
(记者 刘平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不是所有的舞台艺术都适合鼓掌叫好